本文作者:懷化鋼結構設計公司

加固設計計算(加固設計計算的基本步驟)

加固設計計算是確保建筑物或結構在承受額外負荷時保持穩(wěn)定和安全的關鍵步驟。這一過程通常包括以下幾個基本步驟:確定需要加固的結構和其原始設計參數(shù);評估現(xiàn)有結構的承載能力并識別可能的弱點;根據(jù)荷載類型(如風載、地震、化學腐蝕等)選擇適當?shù)募庸谭椒?;進行詳細的材料性能分析,以確定合適的加固材料和施工技術;制定詳細的施工計劃,包括施工順序、材料供應安排以及施工過程中的安全措施。通過這些步驟,可以確保加固工作既有效又經(jīng)濟,同時滿足法規(guī)要求和建筑規(guī)范。

加固設計計算概述

加固設計計算是在結構加固過程中,為了確保加固后的結構能夠滿足設計要求,對原有結構和新增結構進行的一系列計算和評估。這些計算通常涉及結構的承載力、穩(wěn)定性、變形等多個方面。以下是一些關鍵點:

1. 基本規(guī)定

  • 承載力評價:在加固前,應根據(jù)隧道目前的狀態(tài),對原有結構進行承載力評價;加固后,應對結構進行承載力的計算,以滿足加固設計要求.
  • 綜合檢測與評估:隧道在運營過程中,會出現(xiàn)多種病害,如滲漏水、裂縫、背后空洞、強度劣化等。加固設計前應對結構進行綜合檢測和評估,計算時依據(jù)當前的隧道狀態(tài)參數(shù),如隧道襯砌的檢測強度、實際厚度、截面有效面積、背后空洞范圍等實際參數(shù)進行計算分析.

2. 計算方法

  • 原有結構的設計標準:隧道結構加固設計計算時,應依據(jù)隧道原有結構的設計標準進行計算,同時考慮使用年限和原有結構材料性能綜合分析.
  • 應力計算:在極限狀態(tài)下,新加結構的應力由其應變確定,依平截面假定求得應變后,再乘以彈性模量求得新加材料的應力值。當原截面材料達到設計值時,新加材料應力為最大,以此控制新加材料用量.

3. 新增結構的要求

  • 變形協(xié)調(diào):新增混凝土構件在受力過程中應與原構件保持變形協(xié)調(diào),應采取工程措施保證新舊混凝土的變形一致.
  • 荷載分配:加固材料與原構件有效結合前,計算時假定原有結構承受所有荷載,包括加固材料自重、施工荷載和注漿壓力等;加固材料和原構件有效結合后,認為新構件按照整體承受荷載來進行計算.

4. 病害計算模型

  • 裂縫計算模型:素混凝土襯砌受拉區(qū)開裂后,認為其開裂部分不能承受拉應力,進行計算時應采用有效面積;鋼筋混凝土襯砌受拉區(qū)開裂后,認為開裂部分拉應力全部由鋼筋承擔,該部分混凝土不承受拉應力.
  • 套拱加固:采取新增套拱進行結構加固時,加固設計計算補充說明如下:
    • 若不嵌入防水板,進行套拱加固設計計算時認為原襯砌和套拱變形協(xié)調(diào),即按照整體受力進行計算。
    • 若嵌入防水板,套拱加固設計計算采取原結構和套拱分開計算的方法。加固后承載力為兩者的和,其中原有結構按照規(guī)范相關規(guī)定計算承載力,新增套拱根據(jù)套型形式采取相應計算方法.

5. 增大截面加固法

  • 受彎構件加固計算:在受壓區(qū)增設現(xiàn)澆混凝土加厚層的鋼筋混凝土和素混凝土受彎構件,在加固施工中以原構件為支撐,在其上澆筑混凝土加厚層并與原構件組合。構件的計算時應進一步保證增設現(xiàn)澆混凝土加厚層的受力,同時也為減少新增混凝土加厚層在施工和運營中發(fā)生溫度、混凝土收縮引起的裂縫,應按構造要求配筋.
  • 受拉區(qū)加固:在極限狀態(tài)下,截面受壓區(qū)邊緣混凝土應變達到極限值。受壓區(qū)混凝土應力圖形可簡化為矩形計算。新增鋼筋混凝土層由于連接構造和受力狀態(tài)上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,導致其強度得不到充分發(fā)揮,從安全的角度對新增鋼筋混凝土層進行折減.

6. 參考書籍

  • 《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計算算例》(第三版):本書主要根據(jù)《工程結構通用規(guī)范》GB55001-2021、《混凝土結構通用規(guī)范》GB55008-2021、《既有建筑鑒定與加固通用規(guī)范》GB55021-2021等編寫。書中包含一百五十余個算例,每個算例除給出了詳細的手算過程外,還列出了混凝土構件計算軟件SCS的計算結果,兩種方法結果得到相互驗證,減少了出錯幾率,便于讀者通過算例學習加固設計規(guī)范,解決實際問題.

通過以上內(nèi)容,我們可以看到加固設計計算是一個復雜但系統(tǒng)的過程,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,確保加固后的結構能夠安全可靠地運行。

加固設計計算的基本步驟

隧道加固設計計算案例分析

如何提高加固設計計算效率

加固設計計算中的常見誤區(qū)

覺得文章有用就打賞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寶掃一掃打賞

微信掃一掃打賞

閱讀
分享